(资料图)
所谓“沉没成本效应”,是指为了避免损失带来的负面情绪而沉溺于过去的付出,包括时间、金钱、精力等,而选择了非理性的行为方式。这种心理学效应被诈骗分子广泛应用于各类诈骗中,并引导着受害者作出错误的选择。今天(4月14日),镇江警方发布了一起有关的案例。
4月11日晚上,镇江丹阳的汤女士来到丹阳市公安局埤城派出所报警,称自己被骗了40余万元。民警了解情况后发现,这是一起典型的刷单类诈骗。4月10日上午,陌生人将受害人汤女士拉进了一个陌生群聊,先发红包,让群成员关注一些抖音账户,之后在群内发送链接让群成员下载某APP。在这款APP的群聊中,汤女士将自己的微信收款码截图发了进去,对方指令其往不同银行账户转了两笔数额较小的钱款,并通过微信收款码向汤女士支付了所谓的任务返利。第三次任务,对方让汤女士转了4000余元。这笔钱转出去之后,对方称汤女士“任务做错了,钱不能返了”。如果汤女士此时立即报警,被骗金额是4000余元,遗憾的是,汤女士没有。
“我想拿回这4000多块钱,便接受了对方提供给我的‘解决方案’。”在埤城派出所报警时,汤女士懊悔不已。对于当时的汤女士来说,似乎还有一种侥幸心理,继续投入、追加投入、不断投入……一步一步走向自认为还有一线希望的“深渊”。殊不知,她只是难以狠心止损。
于是,按照诈骗分子所谓的“解决方案”,汤女士又添加了一位名为“金牌兑换师”的陌生好友,并按照对方指令,依次向6个不同的银行账户先后转出2万多到13万多不等的六笔钱款。直到对方让其再转20余万到某账户时,她才意识到这是诈骗。而此时,汤女士已陆续转出40余万元。从4000余元到40余万,沉没成本乘以100。像汤女士这样,因为不舍最初的沉没成本,而投入几倍、几十倍、甚至百倍成本的情况非常普遍!
“为了几十块被骗了好几万”,这是很多刷单骗局受害者共同的经历。抱着试试看的心态,几十、几百也在承受范围内,这是大多数受害者在被骗之前共同的想法。究其原因,就是受害者对损失的厌恶,以及承受损失所带来的自我怀疑、自我否定,导致受害人会产生尽快弥补损失的强烈动机,这种动机将会造成后续的决策更加冒险。
在刷单返利类电信诈骗中,因为受害人期望能挽回之前支付出去的高额本金,或是希望自己之前“工作”付出的努力有所回报,所以会本能地拒绝支付“沉没成本”。诈骗分子正是利用了他们这一心理,引导受害人不断投入,屡次被骗。警方提醒:不要有“轻轻松松赚大钱”的心理,感觉不对劲,不要犹豫,立即报警!
(《零距离》记者/刘舒 通讯员/张瑜 邵臻编辑/徐玮琪)
Copyright © 2015-2022 起点创投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:皖ICP备2022009963号-12 联系邮箱: 39 60 29 14 2@qq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