宝马官宣于2月1日对部分车型售价调涨,涨幅从2000元到最高2万元不等,在作出这个决定之前,宝马似乎并未考虑1月份市场表现。而2023年1月份,宝马中国区销量累计5.8万辆,同比下降26.3%,不过环比增长11.5%。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为何宝马要在新年选择涨价,这种逆向思维背后到底蕴含着怎样的考量?
涨价背后的重要原因之一,就是制造成本的上升。
2022年,宝马中国区累计销售79万辆,同比下降6.4%,不过其纯电动产品累计销售超4.1万辆,同比增长91.6%,可以理解为宝马是靠着纯电动车支撑自己,不至于跌的太难看的,燃油车市场份额下滑的颓势,被纯电动汽车的迅猛增幅对冲了一部分。
虽然销量下滑,但宝马依然是全球高端品牌和中国区高端品牌的领军人物,人们对于蓝天白云的信仰还在。
宝马针对涨价行为,给出的解释是:原材料成本上涨和供应短缺,未来需要保证利润,而不是一味地靠价格战带动高销量。
这一点跟奥迪的思路恰恰相反,奥迪在中国地区的策略非常清晰,就是靠相对较低的价格,去PK宝马、奔驰等高端品牌,但奥迪2022年在华销售只有64.2万辆,同比下滑8.4%,官方解释为零部件供应紧张,我很怀疑这个理由。
涨价背后的重要原因之二,就是维护高净值用户。
之前看到过一个消息,LV(路易威登)将消费者按照年收入划分为三个层级,其中年收入低于300万元的消费者,被视为“无收入群体”,此前因一则2月18日全球涨价8%-20%的传闻影响,国内各门店客户爆满。
今年以来,SKII、爱马仕等高端品牌纷纷官宣涨价,其中爱马仕最高涨幅达10%。这类高端奢侈品之所以敢于涨价,就是极度看好中国高消费群体的购买力,而宝马品牌调涨,也是基于这种考虑。
宝马品牌多年来已经形成庞大的市场底蕴,消费者对这个品牌的认可度相当高,高端、运动、品位,成为宝马汽车热销的关键,部分车型的优惠力度是同级别最小的,由此也可以看出它在对待价格调整上的态度,是比较坚决的。
豪华车市场存量依然庞大,高净值用户对高端汽车的需求依然旺盛,这一类群体的财力,并未受到全球经济衰退、疫情等影响,购买力足够强大。
宝马通过涨价,可以维持自身产品的稀缺性,给高端消费群体传递一个信息,那就是“高价值必定对应着高价格”。
涨价背后的重要原因之三,就是逐步拉开与新势力价格差距。
在特斯拉官宣降价之后,国内众多新势力陆续跟进降价,但从1月份实际交付数据对比来看,除了比亚迪之外,其余新能源品牌几乎全军覆没,其中像问界、小鹏、零跑等新势力,在主动选择降价之后,销量并未出现增长,甚至加速下滑。
而对于这些跟进官降的新势力品牌来说,未来要想再把价格调涨上来,就很难了。相比于特斯拉而言,新势力缺乏的不只是价格优势,还有不够成熟的成本控制、智能驾驶徒有虚表和品牌影响力不足等问题。
宝马选择涨价的目的,就是要逐渐拉大与同级别、同价位新势力产品的价格差距,也就是一定要比对手贵一点,或者跟对手基本持平。
高端客户在做选择题的时候,尤其是高净值客户,会认为宝马车依然是值得自己多花一些钱的,他们追求的就是高价值,从心理层面来说,车主选择宝马,不是因为便宜,也不能因为便宜才选择宝马。
涨价背后的重要原因之四,就是不值一提的涨幅。
宝马此次调涨最高达到了20000元,单纯看上涨的金额确实不算少,但我们应该结合宝马车的实际售价来分析,此次涨价是否可以触动高净值客户的心。
我们通过两款主销车型涨价前后对比,来看看实际售价能否产生负面影响。
X3上调2700-7100元,而调价之后售价为39.96-48.69万元,涨幅为0.7%-1.5%,5系Li版本上调2600-19600元,调价之后售价为43.65-56.25万元,涨幅为0.6%-3.9%,其他调涨车型的涨幅也多维持在这个区间以内。
在已经看好某款车的情况下,预算四五十万元,你是否会因为出现了几千元的涨价,而果断放弃这款车?答案是:不一定。
在大多数宝马客户看来,这个涨幅,可能不值一提。
而在2月1日调涨政策落地之后,宝马各地4S店都在保持较高的优惠,部分车型虽然售价上涨,但实际裸车价与调涨之前并无二致,个别车型落地价实际上浮很少。
对于高净值客户来说,售价上涨是事实,可最终付款时发现,并没有比之前多支出多少,在外界看来,他们是买了一辆价格更高的宝马。
所以,宝马通过涨价提高了品牌价值感,满足了客户的内心需求,还能通过终端灵活调整,挽留极少数看重落地价的客户,也就是个别车型降幅更大了。
全文总结
宝马将在2023年发力新能源市场,推出包括宝马、劳斯莱斯等在内多品牌纯电车型,中国区将至少推出9款车型,而且它的纯电动产品具备媲美特斯拉的价格调整空间,将会是今年维稳市场的关键。宝马敢于涨价,绝非冲动之举,而是对自身品牌和产品的高度自信,还有对中国豪华车市场的乐观,所以调涨未必是坏事,时间会给我们答案。
Copyright © 2015-2022 起点创投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:皖ICP备2022009963号-12 联系邮箱: 39 60 29 14 2@qq.com